English

荧屏上的“变电所”

1998-04-21 来源:光明日报 叶永烈 我有话说

闪耀着智慧光芒的《科技之光》,在中国的荧屏上,已经整整播出3年了。这样一个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频道上、面向全国的科普节目,却是出自武汉电视台之手。

如今,各省市都办起了电视台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,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。在全国电视台的“大家庭”之中,武汉电视台只是普通一员。在赵致真台长领导下,武汉电视台致力于科普,把《科技之光》办得有声有色。他们还派出30人的科普摄制队伍“进驻”北京,创造了地方电视台“打入”中央电视台的先例!

我曾在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导18个春秋,深知制作科普片并非易事:首先,要建立起一支创作队伍,创作人员既要懂科学,又要有文学修养,而且还要熟悉影视艺术业务;另外,科普片往往要借助于动画、模型以及特技说明科学原理,要配备一整套动画、模型、特技设备和专业人员。

最感艰难的是:科普片的经济效益不如电视剧,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,科普片的生产步履艰难。已经有40多年“厂龄”的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,由于连年亏损,在不久前“并”入上海东方电视台。然而,武汉电视台却反其道而行之,科技部的队伍越来越壮大,以至相当于新建了一个科教电影制片厂。

在与武汉电视台赵致真台长交谈时,他用“变电所”作比喻,形象地说明了科普的重要性:从科学家那里来的电是高压电,而老百姓用的是220伏的普通电,要想让老百姓能够用上来自科学家的电力,就需要变电所进行转换,科普工作就是“变电所”。所以,武汉电视台的《科技之光》,就是荧屏上的“变电所”。老百姓乐于接受来自《科技之光》的“电”。

《科技之光》的特色之一,是很注意选题的新闻性,追踪众所关注的科学热点。比如,“彗木相撞”的时刻越来越近的时候,全世界都关注这一天文奇观,就在这个时候,武汉电视台推出了《当彗星撞击木星的时候》一片,犹如“及时雨”,大大提高了《科技之光》的收视率。

《科技之光》的特色之二,是把抽象的科学逻辑形象化,把深奥的科学原理通俗化。所谓“变电所”,也就是变抽象为形象,变深奥为通俗,变得让这些普通百姓都看得懂。这在《当彗星撞击木星的时候》一片中,就很注意这个“变”字。木星本来就很遥远,而彗星撞击木星,更为一般观众所难以明白。片中运用天体模型、动画、照片等,把木星、彗星的运行轨道形象地勾画出来。影片不只是就“彗木”论“彗木”,而且由木星论及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是否会遭到彗星“袭击”,使观众不再有“遥远”之感。值得提到的是,这部片子的解说词,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般的解说,而是颇有文采的散文,使观众在浓郁的文学气氛中学习科学。

《科技之光》的特色之三,是把枯燥的科学技术趣味化。比如,万有引力无处不在,但是光讲万有引力,就容易枯燥。《怪坡之谜》选择了众说纷纭的所谓汽车“上坡不用油”的沈阳“怪坡”,层层剖析“怪”在哪里,趣味盎然。这部电视片一开始,就把《人民日报》关于“怪坡”的报道展现在观众面前,然后出现“怪坡”现场以及武汉电视台摄制人员在现场的种种测试。作者抽丝剥茧,在排除了磁力等种种猜测之后,用现场的测试揭开“怪坡”之“怪”在于视觉上的错觉,把下坡误为上坡。作者在揭穿“怪坡”不怪之后,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无处不在又无处可以违背的道理。

《科技之光》的特色之四,是生动地而不是生硬地宣传辩证唯物论。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,也是科普作品的生命线所在。《怪坡揭谜》生动地批判了伪科学,实际上也就是宣传了唯物论。《当我们站起来之后》一片,以辩证法贯穿始终。这部片子阐述了从猿到人,“我们站起来了”,实现手足分工,既是极大的进步,但是又带来了心血管负担增加、痔疮等弊病。这部片子不断把“站起来”的人和四脚落地的走兽们进行比较,在比较之中潜移默化给观众以唯物史观、辩证法的教育。

武汉电视台致力于科普片创作,获得了极大的成功,在众多的电视台中独树一帜,可以说是中国的荧屏“科普状元”。《科技之光》光彩照人,引起国际同行注目,荣获联合国“儒勒·凡尔纳”奖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